走进MILE米乐

NEWS

纳米抗体:MILE米乐助力肿瘤治疗的新星

来源:农言梵 日期:2025-03-21

MILE米乐自1975年小鼠杂交瘤技术问世以来,全球已有超过百种单克隆抗体获批上市。单克隆抗体已成为肿瘤治疗中的重要工具,但科学家逐渐意识到,约150kDa的大分子IgG在穿透致密肿瘤组织时面临局限,难以识别更细微的抗原表位,进而影响科学实验和药物研发的精准性。此外,其空间位阻大、免疫原性高及无法穿透血脑屏障等弊端逐渐显现。因此,科学家们开始寻求更小模式的抗体,纳米抗体便应运而生。因其卓越的理化特性和多方位性能,纳米抗体被认为是传统抗体最有前景的替代品之一。

## 纳米抗体的结构与特性

纳米抗体,也称为单域抗体或VHH抗体,源自于羊驼、单峰驼等驼科动物,以及鲨鱼、鳐鱼等软骨鱼的一种天然缺失轻链的重链抗体。其结构为约4nm×25nm×3nm的椭圆形,分子量仅为传统抗体的1/10,约12-14kDa,属于最小的完整抗原结合片段。纳米抗体的VH结构域与传统抗体相同,包含4个保守框架区(FR)和3个互补决定区(CDR)。VHH抗体的FR2区具有4个亲水性氨基酸,与传统抗体中的疏水性氨基酸不同,使其水溶性更佳。此外,其CDR3相较于传统抗体更长,有助于形成更加凸起的抗原结合部位,增强了纳米抗体对隐藏抗原表位的识别能力和特异性。

纳米抗体不仅体积小、稳定性高,还具备穿透细胞质膜、血脑屏障的能力,为大脑疾病的研究和治疗提供了新的战略选择。其较低的免疫原性意味着引起机体的免疫应答几率更低,不仅没有Fc段可避免补体反应,还能与更隐蔽的抗原表位特异性结合,展现出更高的亲和力。纳米抗体的改造和融合相较于传统抗体更为简单,结构清晰易于表达制备。

## 纳米抗体的筛选与制备

通过构建噬菌体库并筛选高效抗体是制备纳米抗体的关键步骤。将特定抗原与佐剂混合后注射入骆驼科动物体内,构建免疫文库,随后采集外周血,提取淋巴细胞的mRNA并进行RT-PCR,将目标基因克隆至噬菌体表面蛋白基因,转移至宿主细胞,最终形成包含VHH基因片段的文库。经过反复的“吸附-洗脱-扩增”过程,逐步富集特异性结合靶蛋白的噬菌体,通过ELISA分析单个克隆的抗原结合效果后进行基因测序,实现纳米抗体的初步筛选。

## 纳米抗体的应用

纳米抗体卓越的组织穿透能力使其在实体瘤治疗中表现出较传统抗体更显著的优势。其小巧和高稳定性的特点,使其易于进行工程改造,能够与其他蛋白或效应结构域融合,发展出双特异性或多特异性纳米抗体、纳米抗体-ADC、纳米抗体-CAR-T等多种形式。已经有15种传统抗体ADC获得全球批准用于癌症治疗,然而传统ADC的分子量大的局限性促使了纳米抗体-偶联药物(NDC)的开发。NDC结合抗原的亲和力更高,能有效识别抗原上独特的隐藏表位,从而减少脱靶效应。

随着肿瘤微环境的复杂性,开发双特异性或多特异性抗体显得越发重要,纳米抗体在这一领域展现出独特的优势。通过连接肽与其他抗体进行基因融合,实现更高稳定性的双特异性抗体的开发,为实体瘤的治疗开辟了新方向。

在CAR细胞治疗方面,纳米抗体能够通过单域结合抗原,其特有的亲水氨基酸避免了聚集风险,具有天然的抗原识别能力。目前,多种实体瘤相关抗原已被用于基于纳米抗体的CAR细胞治疗,不断推动其在临床应用中的发展。

截止2025年3月,全球已有4款纳米抗体获得批准上市,其中MILE米乐依托其成熟的抗体服务经验和自主研发的噬菌体开发平台,提供一站式定制服务,助力纳米抗体药物的早期发现及人源化。随着纳米抗体的持续创新,生物医药研发及精准医学的未来必将被更加广泛地改变与推动。

上一篇:MILE米乐 Anti-Human TRBC1抗体 Jovi-1下一篇:晚期胃腺癌与食管鳞癌的MILE米乐免疫-靶向联合治疗探索:OASIS II期临床试验

全国客户服务热线
17188867012 总部地址:贵阳城北区林街道45号

欢迎关注MILE米乐官方微信或拨打客服电话详询!

  

MILE米乐官方微信
调试模板:a2e82c.html